用有温度的语言,教有“情趣”的物理
袁芳,物理特级教师,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副主任。从教二十多年一直关注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,深入了解高中物理学习的障碍和困惑,致力于让学生的高中物理学习“有趣、有效、有用”,并积极向青年教师推广,帮助他们收获职业价值感和愉悦感。
文章 | 袁芳
编辑 | 任海洋
插图 | 涂鸦王国
曾经有位文科老师对我谈及物理说这是一门冷冰冰的学科,为给自己所热爱的专业正名,我开设公益讲座时力邀她前来听讲,讲座结束后,她给我发来短信:总算听懂一次高中物理课了。
作为一个严重的有学科本位思想的人,我所坚持的第一原则就是:学习是一个情感过程,语言是有温度的,物理学习过程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情趣。
言语有情
有情是指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注、被鼓舞、被认可、被激励。因此老师一定要有真诚的笑容,偶尔高冷也会有奇效;教师要会适度激发学生的“被需要感”,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;教师要有生动的表情,变化的体态、语音、语调,幽默平和的口吻、积极中肯的评价都是在向学生传达情感的温度。
“教育的第一位助手是幽默”
这里以幽默为例说明物理课堂的有情之处。在讲授楞次定律时,针对学生难以理解“阻碍变化”,针对位置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,我就采用了别样的表述:敌进我退,敌退我追。学生立刻作恍然大悟状,后续的练习中学生很轻松。
为防止外界干扰,在给靠近马路的班级上课时,常常提醒他们关窗,减少声音的衍射,能量的散失。学生初始疑惑,而后莞尔一笑,理解了声波的两个特性。
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反应方程,学生觉得记不住发生物和生成物。于是取谐音,a粒子轰击啤酒(即Be 9),打出了质子。只此一次,学生就再也不忘。
在给予学生评价时,对于他们的一些不足,以幽默调侃的方式论之,效果更好。比如对书写实在不堪的学生评价:“这是诸葛八卦阵,我晕!”聪明的学生在改正后的作业上写道:“您老out,给您一个现代方略图!”对于考试分数离谱的学生,教师在试卷上评价:“我汗!”学生在订正时道道剖析错因,丝丝入扣,答复一句:“汗无可憾!”每每碰到此类事情常让教师忍俊不禁。
毕业后多年学生向我感叹:“老师,您那次在我卷面上打了四个感叹号,却无只言片语评价,让我痛定思痛,迎头赶上!”
幽默使教师居于主动。一次实验电路接好却不见现象发生,心下明白必是电极搞反了,灵机一动夸张地两手交叉互换接线。学生在下面愕然。有机灵者大悟:正负极错了。其他同学都忍不住为教师的诡异笑了。
幽默使教师灵活应对突发事件。临近校庆,总务人员就在上课时间清洗实验楼外墙,学生为水枪声所吸引都想看个究竟,无心课内。于是教师索性让所有学生看五分钟,其实真看了两分钟都不到就缩回了头。再问学生:“水枪要让水柱飙至六层楼高,喷水口至少多大的功率?”学生哗然,继而很快回到课堂中。
教师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唯一稳定、持久接触的角色,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影响,教师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应该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。
由于课堂语言的幽默使学生始终在很放松地学习,他们也会模仿教师的表述在课余表现出物理特有的幽默。物理学习强调建模,讲究突出主要矛盾,忽略次要矛盾,教师将其简化为抓大放小。一次班委在讨论一些班规细则时出现争论,班长幽默了一句:抓大放小! 纷争立即平息。我在旁观察,颇为自得。
“示弱”并不弱
除了教师幽默可以让学生学习过程轻松有趣之外,教师的示弱在很多时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,从而感受到课堂内的温情。人的本性是需要关注,也是乐于助人的,被需要感是人的本能需求,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示弱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和手段,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人普遍有同情弱者的心理、好为人师的心理,示弱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表现,帮助他人后会有较高的心理满足感。
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学力增长,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,而示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。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,内在动机是求知需要、认识兴趣,指向学习任务本身;外在动机指胜任某种活动而获得尊敬和称赞,是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的(如同学看得起)。
“认知好奇心” 是内在动机核心,当观念事实产生认知矛盾时,会促使人想方设法协调它,促使人们产生对信息的探索行为。教师可以采用示弱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。
有时对新知识考察他们的预习情况会问:“你们知道这个在物理中叫什么现象啊?”有时对高难度例题讲解时自问:“老师还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啊!”学生们会七嘴八舌的提出建议:“老师从能量考虑,从牛顿定律角度来看”;分析试卷在黑板上做求解过程时,停顿说:“好像哪里出错了,解不下去了?”学生会争先恐后指出哪里不妥,提出更好的方法。毕业后有些学生会疑惑地问教师:“老师你是故意的吧?太假了,我们总想帮你,一点都不敢分神!”
教学中有时也可适当利用外在动机:每当一节课结束,想到学生解答中必有精彩之笔,留下一句:“今天的解法不太漂亮,希望有同学技高一筹。”学生中一定会有人在课后来向教师展示他自认高明的解法,一旦得到认可,将其命名为某氏妙解并加以推广。下次类似问题提到某氏解法时,同学们都扭头看他,他的自豪感由此而生。因此学生们总是在课间讨论不止,为了达到更好、更快、更精妙,超越教师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。在这样的鼓励下,班级物理学习的气氛自然浓厚。
课堂管理偶有小插曲,也可以用示弱的方式来化解。因有大型活动即将举行,孩子们难免兴奋,教室里有了一些杂音,若是大声训斥让他们安静,恐怕不妥。于是教师就将讲课声音一点点放轻,他们发现怎么听不清了,自然静了下来,再补上一句:“老师今天身体较弱,望大家见谅”。此后的教室鸦雀无声,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。有聪明学生事后评价:“这老师从不批评我们,兵不血刃。”
从事物理教学多年,想让孩子们喜欢物理课,上物理课成为一种期盼和享受。而让物理课有温暖情怀的不二法宝就是幽默和示弱。多年后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的感激,虽然他理科不好,但从未放弃听物理课,因为我从未像其他理科老师那样待他,物理课让他感到安全、放松、开心。还有一位女生文笔出色,数理不擅长,却努力学物理,且手机屏幕图案是“我爱物理”四个字。
我曾经向同学毕业赠言:“我对你们如此有情有义,只为盼望你们对物理温柔相待!”此话一出赢得掌声一片!
过程有趣
有趣是指过程有趣,能吸引学生眼球,使他们在课上始终保持兴趣盎然。
课堂引入
课堂引入可以是视频、故事、生活案例。凡是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的视频都是有效的,但是在日常教学中,我更关注从学生的生活案例出发,寻找他们的感兴趣点,并且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。
比如讲摩擦力,我利用运动会的契机,问同学们拔河比赛准备得如何了?稍作点拨,引入正题。讲到单摆,带给学生看女儿学琴用的节拍器,观察另类单摆摆长对频率的影响。
有时候讲述我遇到事情。 “不是说高速公路开车省油吗?但是我观察开120km/h比80km/h 耗油多啊?为什么呢?雨天在高速上看到奇怪的前窗玻璃上的水向上流动,又是怎么回事呢?冬天我穿着羽绒服,女儿却不敢触碰我,说妈妈会刺人,原因何在?”
因为有故事情景,且人物是他们熟悉的,所以每节物理课,他们都饶有兴趣的等着我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奇妙的故事。以至于,有一次下午的第一节课,我搅尽脑汁也找不到合适有趣的故事引入,看到他们在下面眼巴巴地看着我,只好说:“今天我们直接讲物理吧!”学生们在大笑声中打开了课本。
实验有趣
物理学科的基础是实验,学生课堂上最关注,最希望老师多做实验。实验一定要制造震撼的视觉效果才能让学生全情投入。把实验做成魔术是个好办法。比如自由落体是失重状态,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为零。先展示侧壁有孔的可乐瓶,水向外撒出。再展示让其做自由下落,途中经过白纸做成的空心圆柱,向学生展示白璧无瑕的白纸时,学生对于水一点都没洒出惊叹不已!甚至有学生不相信,要求自己上台动手做。
演示楞次定律,向学生预先说明:“老师有魔力让小环跟着我走。”在开口铝环中插入条形磁铁,结果铝环纹丝不动,学生哄堂大笑。我表示不服气,再试一次,仍然不动,学生更开心。我捋起袖子将条形磁铁插入第二个闭合铝环,看到铝环随我缓慢转动,学生止住了笑声开始仔细观察,终于有眼尖的学生叫了出来:两个铝环不一样!我这才展示给他们看差异,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产生感应电流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闭合回路。
有变化的教学策略
人的大脑需要高度变化的感觉输入以保持其觉醒状态。教学刺激不能做到变化多样,学生很可能会分心或神思恍惚。因此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变换方式。比如:在引入概念后,进行概念阐释,让学生规范表述,互相纠正;再进行概念辨析,让学生迅速判断对错,用抢答或小组竞赛形式。最后举例生活现象说明概念或规律的应用,让同学互相评价是否合理。如在向心力知识阐释之后,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向心力的例子,学生举了洗衣机脱水桶的例子。
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认为一切理所当然时,以同学的疑惑来引出新的话题,既是过渡又是引发他们新的思考,以错误的说法或模糊的认识,抑或生活中的思维定势来诱使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层层深入,而不是浅尝辄止。
如在归纳电荷在等势面上移动时,电场力不做功。我则反问学生:“此结论倒述可以吗?” 即电场力不做功,一定在等势面上移动。学生心生疑惑,小声议论后意识到:电场力做功只看初末位置,与路径无关。电场力做功为零,只能说明初末位置电势相等,不能说明全程在等势面移动。
又如由于磁通量变化引起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,表达式中的B ,追问学生:“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吗?”学生们迟疑了一下,因为电流可以激发磁场,但是安培力表示电流在外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,经过教师点拨,学生明白这里的B不是感应电流自身激发的,而是引起感应电流的变化磁场,是外磁场。以后碰到二次感应的问题就会较好地规避掉磁场混淆的问题。
只有在思维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,而学生也因不断被吊起胃口而保持着对物理课的浓厚兴趣。
我一直建议课堂教学形式在一节课中至少有三种,平铺直叙、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最容易造成学生疲惫和厌烦,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,注意环节的转承和衔接可以使学生保持较为长久的注意力,学习成效更好。
本文为作者原创,欢迎朋友圈分享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
“星教师”微信商务合作丨023-67515741
相关链接
·END·
/ 相遇成都,开启自我迭代之旅 /
聚焦教师品牌,着力课程建设
小语界最前沿的课程方法论
点击下图,一键报名 ▼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一键订阅】